学院新闻

陈明院长为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2024级新生主讲开学第一课

  2024年9月4日下午,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院长陈明教授以“觉醒·奋进·引领——北大外语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为学院359名本科和研究生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院团委书记伍昕钰,团委常务副书记丁雨婷,以及2024级选留辅导员杨蕊嘉、杨溢共同学习。开学第一课由院党委副书记冯美娜主持。

  

院党委副书记冯美娜主持开学第一课

  

陈明院长授课

 

  陈明以“百年回眸:北大的印度学学科建设与中印人文交流展”作为引入,指出只有明确学科发展的历史,清楚我们从何而来,才能准确认知当下所处的位置,明晰肩负的使命担当,进而把握未来的前进方向。

 

百年回眸:北大的印度学学科建设与中印人文交流展

 

  开学第一课的序章,陈明以“觉醒时分:‘睁眼看世界’的北大外语学科”为主题,从京师同文馆的成立讲起,强调了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对外语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详实的史料,他鼓励同学们从历史的视角深刻理解翻译工作的价值,并通过外语的视野洞悉中国近现代史与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全面把握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变迁。

  随着京师同文馆与京师大学堂的不断壮大,外语学科所涵盖的内容日益丰富。1946年,季羡林先生学成归国,在汤用彤、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前辈的支持下,受命创建了东方语文学系,促成了中国东方学的学科建制化。到1952年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之前,东方语言文学系已经设有12个招生语种,拥有50名教师和约500名在校学生,成为当时北大规模最大的系。

 

外语学科所涵盖的内容日益丰富

 

  在“燎原之火:北大外语人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篇章,陈明分享了北大外语人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贡献。他列举了王复生、李梅羹、范鸿劼、李季、王翔千、张西曼等多位北大外语人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实践的事例,强调了他们的影响力和激励作用。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其中19名发起人中有6位是北大外语人。陈明勉励新生发扬前辈的先进传统与钻研精神,身体力行,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在第三篇章,陈明向同学们介绍了群星璀璨的北大外院人。在北大外语学科的历史上,辜鸿铭、胡适、郁达夫,在国家兴亡之重要关头以笔为剑;梁宗岱、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卞之琳、朱光潜,笔耕不辍,穷尽智慧探求美的真谛;罗念生、冯至、季羡林、马坚、李赋宁等学界泰斗学贯中西,贡献了传世经典文献。正是他们日复一日板凳坐穿的信念,得以让后来者在巨人的肩膀上仰望星空。

  陈明指出,前辈的多面人生对当代外语人具有深远的启示。他特别提到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季羡林先生,指出季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季先生在北大主持创办了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长达40年,他的学术研究涵盖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古代语言,其翻译与专著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学们认真聆听学院开学第一课

 

  “奋进时刻——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大外语学科”篇章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外语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外交官方面的贡献。以曹靖华、冯至、金克木、季羡林等为代表的一批北大学者和翻译家翻译了大量优秀的东西方文学作品,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一度引导了整个中国的阅读习惯和精神生活,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外语学科中的翻译研究,作为北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学术发展,也提升了北大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

 

优秀的东西方文学译作

 

  今天的北大外院,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科资源丰富,21个本科招生专业,专业数量和丰富程度在全国高校始终名列前茅;学科建设引领全国,共有2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科特色鲜明,国别和区域的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国情社会研究等方面独具综合学科优势。近20年间,外院共有60余部著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既有鲜有人问津、但对人类文明成果存续至关重要的“冷门绝学”,也有回应当下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的现状研究。顺应时代变化和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引领中国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成为新时代外院人肩上的责任。

  通过开学第一课,同学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北大和外院的认识。北大从来不只是一所学校,它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外院也从来不只是语言学习之所,无数北大外语人通过对世界多元文明、多样文化的充分理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各个领域尽展中国风采、贡献中国智慧。愿同学们坚持“学东西之文,融中外之学”的治学追求,铭记“世界在脚下,祖国在心中”的青春誓言,携手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文/ 杨蕊嘉

图/杨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