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2024年北京大学“东方与西方:文学的相遇与互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圆满落幕

  2024年7月12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北京第二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分会协办的第十六届全国东方文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圆满落幕。本次暑期学校以“东方与西方:文学的相遇与互鉴”为主题,通过线下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为学员提供师生交流、展示自我和相互启发的机会。

 

  

暑期学校海报

 

  7月1日至7月12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暑期学校共邀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深圳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大学、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语言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进行了20余场高水平、高质量的专题学术讲座,从比较文学、文学与图像、数字人文、区域国别等诸多领域解读东西方的文学相遇与互鉴。

  北京大学陈明教授以《故事·药物·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以吸毒石为例》为题,基于多语种和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文献,从双向互动的不同角度,讲述了全球化早期东西方之间进行的药物知识及文本的交流历程,深入挖掘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为正确处理当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提供借鉴。北京第二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侯宇翔教授围绕《〈伊本·白图泰游记〉及其当代意涵》,解读《伊本·白图泰游记》这部见证了中阿文明交往辉煌历史的阿拉伯文明的文化经典,探究其中体现的开放包容、互利互惠的丝路精神。北京大学吴杰伟教授以《中国流行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以网络文本在东南亚为例》为题,选取中国流行文学文本,通过梳理不同流行文本的传播路径,呈现中国流行文学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化在跨国传播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以《中西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史》为中心,重点对中西学界反复讨论的历史地理法、比较法、文本法和文化分层法做重新评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历史系刘焱副教授以《以毒为药:古代中国的医疗、文化与政治》为题,以《以毒为药》一书为基础,探讨“毒”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及其医学文本中的含义,并进一步将“毒”与欧洲医学史中的类似概念“pharmakon”做一比较,呈现两种医学文化中对毒药理解与使用上的相似之处及其重要差异。威廉玛丽大学魏美玲(Emily Wilcox)教授基于《革命的身体:中国舞蹈与社会主义遗产》一书讨论现当代中国舞蹈史中的民族认同、跨国联系和文化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钟志清研究员以《希伯来经典〈塔纳赫〉的翻译与接受》为题,解读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的艺术交汇。中国人民大学的索罗宁(Kirill Solonin)教授以《跨语言文本研究与历史学》为中心,介绍西夏文本的基本情况,讨论西夏汉传藏传和“汉藏圆融”文本体系,同时探讨研究西夏文本基本原则和研究法、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北京大学林丰民教授以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为中心,从多角度解析该故事集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宗笑飞研究员在讲座《阿拉伯文学对欧洲流浪汉小说的影响》中,对阿拉伯安达卢斯文学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围绕其对欧洲流浪汉小说的影响进行了阐释。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语言研究院副院长费拉丽(Ferial Filali)教授以《阿尔及利亚女性在国家建构中的作用》为题,详细阐述了北非阿尔及利亚地区的女性在国家历史、国家建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高山助理教授(Alaa Mamdouh Akef)的讲座以《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东方文学研究》为题,基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哈福兹的文学作品建构汉语-阿拉伯语的双语数字人文资源,进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计量、话语、社会语言学等研究,挖掘文学著作中的人文内涵,分析语言风格和特色。

  北京大学张冰研究员的讲座《“世界文学”视域中的中国文学俄罗斯传播》在“世界文学”视域中纵向审视中国文学进入俄罗斯复杂曲折的传播流动进程,探讨不同语际、不同国族间文学跨际互动的本质特征以及中国文学、文化如何传播于世界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程巍研究员以《英国政府与东印度公司的语言政策》为题,探讨英国殖民统治背景下,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影响。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在讲座《〈赵氏孤儿〉与喀尔喀蒙古古代小说〈霍瓦那格巴日勒传〉比较研究》中,通过两部小说的跨语言文本比较,讨论两部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并进一步探讨《霍瓦那格巴日勒传》在小说主题和题材内容上的民族特色。北京大学史阳长聘副教授的讲座以《史诗程式与史诗英雄:菲律宾英雄史诗的情节程式》为题,从结构的视角出发,探讨史诗情节的内核,挖掘菲律宾史诗的民族特色。北京大学翁家慧副教授的讲座《日本现代文学思潮中的西方元素》以日本现代文学思潮中出现的诸多文学流派和文艺论争等为例,聚焦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西方元素的接受情况,分析日本文学对外来文学吸纳、活用与扬弃背后的动因。清华大学王中忱教授在讲座《冷战状况与新型世界文学的构想:以堀田善卫为中心》中,将战后日本文学史叙述、日本文化及日本人论放置到冷战状况下进行重新考察,重读堀田善卫 1950 年代的作品,结合堀田积极参与亚非作家会议的活动,分析其在与第三世界文学的连带中构想新型世界文学的意义,探索重述战后日本文学的可能性。北京外国语大学穆宏燕教授以《新世纪伊朗女性文学的自我意识书写》为题,考察新世纪二十年伊朗女性作家对自我意识的多元化书写,兼顾与第一代和第二代女性文学的对比,解析当前伊朗女性文学的发展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梁展研究员的讲座围绕“社会学如何解释艺术风格?”这一议题,深入解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社会、个人等因素。深圳大学郁龙余教授以《季羡林:中国学问家的典范》为题,对季羡林先生的研究成果、治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解读。北京外国语大学张龙妹教授在讲座《〈源氏物语〉的图像化:绘卷描写的〈源氏物语〉》中,介绍日本古代绘卷的基本术语和绘卷发展史、基本特点,并现场展示德川美术馆和五岛美术馆所藏的国宝《源氏物语绘卷》的限量版复制品(共四卷),带领大家走进《源氏物语》的世界。北京大学丁莉教授的讲座《翻译与续写:从〈源氏物语〉到〈最后的爱情〉》以《源氏物语》的翻译问题为基础,兼议尤瑟纳尔对这部作品的续写,并对后者的意义进行分析。

  除上述主讲人外,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也离不开主持人的辛勤付出。在本届暑期学校中,林丰民教授、廉超群长聘副教授、翁家慧副教授、陈岗龙教授、刘英军长聘副教授、罗鸿教授、魏启荣教授、王虹元助理教授、史阳长聘副教授、陈明教授、丁莉教授、张龙妹教授、吴杰伟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主讲人充实的讲座与主持人的精妙点评共同组成了学术的盛宴,使得学员们能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潜能。

  7月10日和11日晚,暑期学校东方民间文学分论坛、西亚北非文学分论坛、东北亚文学分论坛、南亚文学分论坛和东南亚文学分论坛分别在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新楼各个会议室举行。暑期学校的100余位学员在论坛中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陈岗龙教授、翁家慧副教授、史阳长聘副教授、范晶晶长聘副教授、任宏智博士、孔雀博士分别在不同的分论坛中对学员们的汇报进行评议,为学员们论文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翁家慧副教授主持闭幕式

 

  暑期学校闭幕式由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翁家慧副教授主持,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副院长吴杰伟教授、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史阳长聘副教授出席闭幕式。首先,三位老师共同为获奖学员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随后,来自分论坛的五位学员代表——韩丽丽(中央民族大学)、莫子佳(云南民族大学)、王昕祎(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泽伟(香港浸会大学)和叶菁桐(北京大学)分别以《古代印度〈诗镜〉的蒙译历程》《中国古代小说对泰国诗作〈帕阿派玛尼〉的影响》《伊朗现代戏剧思潮:起源、发展与现状》《置“人”“笼”中——论鸦片战争中诺布尔被俘事件的世界传播与东西方叙事之别》《从宗教仪式到民族文化象征——菲律宾马拉瑙人萨加延战舞的文化赋能过程》为题发言。

 

吴杰伟教授做暑期学校总结

 

  随后,暑期学校部分学员分享了自己参加此次暑期学校的收获和感想,他们表示,通过此次东方文学暑期学校,自己收获了专业知识,扩展了学术视野,而且还结交到了学术伙伴,受益良多。随后,吴杰伟教授向完成暑期学校课程的学员们表示祝贺,向辛勤付出的老师和志愿者同学表达感谢,对学员们的分享作出回应,并鼓励大家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闭幕式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优秀论文汇报

获得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的学员领奖

学员分享暑期学校期间学习生活心得

 

图/文 张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