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外院荣获北京大学“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红旗团委”等称号
2018-03-12
近日,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被授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共青团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委员会被授予北京大学“红旗团委”称号。
过去的一个学年,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高度重视下,在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支持下,外院学工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扎实做好常规学生工作的同时,围绕加强学生党建、强化实践育人、优化教育生态这三个方面继续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院团委聚焦提升基层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成员先进性、工作覆盖面等问题,不断增强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立足时代,服务成长,党团共建,激发活力,主动融入,做好桥梁,力求回归教育本质、把握青年需求、提升引领水平。
在加强学生党团共建方面,外院主要围绕如何学得深入做好思想引领、如何做得扎实强化旗帜引领、如何创新优化做到常态坚持三个问题,思考对策加强探索。一是在学得深入方面,关键是把好政治关、建好质量环、激发主体性,外院邀请了王其文、耿焱等教授作了“数字中国——基于大数据的国际分析比较”“忆老一辈革命家”等专题讲座,继续探索深化“党员讲党课”制度,坚持党课姓党、党课是课、以人为本的原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在做得扎实方面,继续深化标尺化规范、岗位化服务、小组化建制,推动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发挥好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到实处。在党员个体层面,继续深化党支书担任年级负责人制度,推进党员在各类组织和活动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在党小组层面,学院组建各类党小组,发挥旗帜引领作用。三是在创新深化上,通过制度化创新、实践化导向、项目化带动,学生党支部申请创新立项共7项,形成制度,配套经费;外院学生海外党小组,有关事迹两次得到《中国教育报》的报道,同时2014级本科生党支部“海外连线讲党课、重洋难隔赤子心”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被推荐参加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并被评为全国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案例10件精品之一,事迹入选北京市委教工委优秀党支部建设案例。
在强化实践育人方面,外院主要探索如何响应国家倡议、助推“一带一路”,如何聚焦专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如何深化志愿服务、强化实践育人。一是做好设计、加强推介、营造氛围,学院举办了“一带一路”系列讲座和新同文讲坛,同时主办“千丝万语,同路同情”文化节,设计学术研讨、文化体验、艺术沙龙、体育盛宴、志愿服务等五大板块,促进师生对丝路沿线国家区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营造了良好氛围。二是结合特色、建好平台、有机融合,通过宣讲、参访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引导学生服务国家需要、投身外交事业,每届毕业生都有多名同学被外交部录用;依托于“一带一路”国家诗歌经典文库项目,2017年6月外院学生会推出“丝路诗语”多语种诗歌朗读活动,定期邀请学院师生、校友以及所有爱好诗歌的人选择优秀诗歌进行双语朗读,并通过外院微信公众号、网易云电台等新媒体平台予以推广,广受学院师生和校友的欢迎。三是形成品牌、服务国家、走向世界,外院注重对志愿服务的理念引导、常态坚持、规范开展,同时外院学生先后为里约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日大学生千人交流大会等大型活动提供专业志愿服务,连续四年与国开行合作开展专题志愿服务,连读第五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语言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品牌,广受好评。
在优化教育生态方面,外院主要围绕拓展资源、构筑坚实保障,有机协同、提高育人实效,优化生态、实现内涵发展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一是深化认同、共知共享、强化建设,学院教学与学工配合默契,理念上相互认同,资源上共知共享。这一年来,外院加大投入,强化思政建设,多来源拓宽经费支持、多渠道拓展人力资源、尽可能增加学工场地。二是加强设计、共建平台、多维互动,一方面,加强学工与教学在新生入学、辅修双学位、外交部遴选、危机干预、评奖评优等方面的互联互动,加强设计,促进相互参与。另一方面,加强平台共建,实现多维互动:找好平台、相互补台、互相撑台。三是育人为本、深研机理、互利共生,顺利完成教育部专项课题“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聚焦于班级、团队等传统育人载体形式,努力探究其中育人机理和教育价值,发表了论文2篇,刊登于《北大青年研究》、《北京教育(德育版)》、《高校辅导员》等杂志。
过去一个学年,外院学生和集体坚持内涵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6级本科新生合唱队荣获纪念“一二·九”运动师生歌会甲组冠军;外院青协和党支部共同设计开展的赴北京市第一福利院敬老陪伴及助老教学活动荣获2016年“青春伴夕阳”敬老公益项目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14级泰语本科生班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外院男女篮总成绩进入北京高校外语院系篮球联赛(FLBA)四强等,外院学生集体建设初见成效。身处其中的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明显提升,集体意识和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实现了知识与身份的双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