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希勒教授“当代德语文学中的全球化与生态学面向”讲座成功举办
2024-09-28
2024年9月10日下午,柏林自由大学德语/荷兰语语文学系“对外德语:文化传播”专业主任阿尔穆特·希勒教授(Prof. Dr. Almut Hille)应邀在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民主楼208会议室进行讲座,主题为“当代德语文学中的全球化与生态学面向”,由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德语系主任、长聘副教授胡蔚老师主持,德语系助理教授黄超然老师担任翻译。讲座由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德语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得到了北京大学海外学者讲座计划的支持。
讲座伊始,胡蔚老师借教师节这一契机,向在场的所有教师表达了节日的美好祝福。随后,胡蔚老师简要回顾了北京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在日耳曼文学领域的深厚学术渊源,并表达了希望双方持续加深合作的美好期许。作为多名北大学生的导师,希勒老师此次再次回到北大,感受到大家的热情与对学术的深切关注,倍感欣慰和感激。
图∣胡蔚老师
讲座中,希勒老师首先追溯了“自然书写”这一概念自19世纪诞生以来的发展,并特别指出,自然书写在英美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自然书写的文本更倾向于随笔(Essay)体裁,而这一体裁在德语文学研究中较少受到关注,但随笔体裁独有的主观性与跨学科性,恰恰赋予了它在探讨自然科学、社会、美学和文化等生态问题上的独特潜力。随后,希勒老师以《布劳:试论自然》(Bullau. Versuch über Natur,2008年)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随笔体裁为生态问题的讨论提供新的审美与情感空间。而文本作为自然审美与生态行动之间桥梁的作用则在作家尤迪特·沙朗斯基的随笔《摇摇欲坠的金丝雀》(Schwankende Kanarien,2023年)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针对写作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希勒老师又进一步以《高尚地吃:一场自我实验》(Anständig essen. Ein Selbstversuch,2011年)为例,深入探讨了个人行为与伦理哲学之间的关系。希勒老师最后结合柏林第24届国际文学节上所提出的相关议题,认为:对于“文学能否成为应对气候危机的‘部分解决方案’?”,多位当代德语作家在作品和文学节中,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本·奥克瑞(Ben Okri)在文学节所提出的“存在主义写作”可能不是一种新的当代文学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
图∣阿尔穆特·希勒老师和黄超然老师
报告结束后,听众踊跃提问并展开热烈讨论。与会师生和希勒老师就德国自然书写的传统和当下潮流、当代德语文学作品中事实与虚构的关系及作者对其的处理方式、当代德语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和跨媒介特质以及德国人生活中与自然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讲座吸引了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社科院、清华大学等兄弟高校与合作机构的多位学者到访。最后,全体与会人员上台合影留念,讲座圆满结束。
图∣与会者合影
撰稿∣李佳蔚、黄超然
摄影∣高莹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