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
“中国与西亚北非的文学艺术交流”小型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2021-01-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阿拉伯语系联合召开的“中国与西亚北非的文学艺术交流”小型研讨会于2021年1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校外专家通过视频会议参与。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的林丰民教授、廉超群助理教授、刘英军助理教授、博士后高山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穆宏燕教授,对外经贸大学的邹兰芳教授、余玉萍教授、林哲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钟志清研究员、杨曦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的陈杰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陆怡玮副教授、史月副教授,宁夏大学的金忠杰教授,北京第二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的周思讲师,以及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社科院的研究生等近3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围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与西亚北非的文学艺术交流”展开讨论。课题主持人林丰民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主要情况,并对三个子课题“西亚北非文学与文献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与西亚北非地区的文学互译与流传”和“中国与西亚北非在艺术领域的互动”的框架与设想进行了分享。
与会的各位学者相继发表了对一些章节设置和相关问题的观点和建议。钟志清认为课题中阿拉伯与中国的交流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但也要照顾到以色列、波斯、土耳其等其它主要民族文化与中国的交流,特别是土耳其部分国内的研究学者较少的情况下,如何不让中国与土耳其的交流研究缺席,需要课题组做出妥当的安排。有学者回应,除了国内的学者,也可以考虑让外国学者参与其中。
邹兰芳认为“中国穆斯林作家与学者的伊斯兰文化情结”一章的题目太大,且在对穆斯林作家和学者的判定、评价方面存在争议,比较棘手,建议删除。而金忠杰则提出,可以不对作家本身做评价,而只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从文学而不从宗教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将该章改为“中国穆斯林作家与学者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对于“《古兰经》的翻译与影响”一章,也有学者认为可以不写,但金忠杰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古兰经》很重要,甚至认为应该加入对《圣训》译本的研究,可拓展改为“《古兰经》与《圣训》译本的文学价值”,着重于分析两部经典的文学价值及其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影响。还有多位学者提出 “明清回儒著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中国化表述”和“明清回儒代表人物的文化贡献”两章可以合并为一章,并着重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角度去论述。
杨曦对“来自中东的中国民间乐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胡歌”、“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胡舞”等章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些研究的路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林哲博士对胡歌胡舞部分的研究也很感兴趣,提出厘清胡歌胡舞中的阿拉伯、波斯元素,并将其与中亚各国和其它西域概念中的胡歌胡舞区分开有一定难度,具体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杨曦还提出可增加“中国纪录片中的西亚北非”,研究中国影视作品中的中东国家和人民的形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陆怡玮和史月认为阿拉伯电影在中国的译制、传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建议增加“八十年代阿拉伯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的内容。
穆宏燕对“当代中国穆斯林画家对中东细密画的借鉴”提出了疑义,一方面,中国画家对中东细密画的借鉴在实践上尚未形成规模,还不足以反映出中东艺术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此给予历史的定论还为时尚早。
余玉萍建议可以加入“青花瓷在西亚北非的传播”一章,因为青花瓷也是全球化端倪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她还同时也指出中国方面有关青花瓷的文献比较多,但是土耳其、阿拉伯、波斯文献中则较少,因此是否能称得上互动还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一提议得到了多位学者的呼应,认为青花瓷的传播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艺术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否形成互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山大学的陈杰老师也提出了几点建议:1.他认为这一课题的大部分内容都关涉“丝绸之路”,如果能在课题的名称有所体现则更好;2.在《古兰经》相关部宜分淡化宗教元素,侧重其文学、艺术价值,这一观点和多位专家的意见形成共鸣;3.子课题三中的杂技和武术可以概括为表演艺术,在这方面的研究侧重点中宜重“艺”而轻“技”;4.在课题的总体研究中,要注意突出课题的“双向互动性”,对此,来自埃及的高山博士认为要加强中国文化对阿拉伯影响的研究,特别是中国文学作品在阿拉伯的翻译与传播,建议邀请阿拉伯学者参与课题的研究。
总体上看,本次研讨会讨论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宗教相关的文化交流方面,学者们一致倾向于侧重《古兰经》与《圣训》等经典译本在交流过程中的文学价值,以及回儒著译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二是学者们普遍认为对艺术的交流应该得到加强,尽管这一部分是难点,但应该克服困难,尽量呈现出中国与西亚北非艺术交流的样貌。 (文/图 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