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2019年9月14日至15日,北京大学第三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南亚学系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课题组承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近四十人参加会议。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教授、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院长宁琦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宪章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凇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王邦维教授充分肯定了文学图像研究的意义,他回顾了在季羡林先生关怀下,合作翻译梅维恒教授的著作《绘画与表演》一事,该书涉及了相当多的图像史料。他还鼓励大家促进多学科、多语言、多形式、多地域、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创新。

 

图一、王邦维教授开幕式致辞

 

       宁琦教授认为文学图像研究正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学术新课题,她希望与会学者在解决具体学术问题的同时,借鉴不同学科的视角和观察,深化和拓展文学的内涵,推动文学与图像研究理论和学术体系的建设,以形成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文学图像学研究。
 

 
图二、宁琦教授开幕式致辞

 

       赵宪章教授鼓励北京大学积极搭建学科平台,引领文学图像学研究走向深入,尤其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逐渐走向精深。杨剑龙教授激情洋溢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新诗,以此激励大家在未名湖畔建设有新意的学术前沿论坛。李凇教授深入阐释了“文”(文字材料、文字书写)与“图”(视觉材料)的意义扩展,他力主在文学和艺术史等学科之间进行交叉,互相启发和融通,以回归古代学术的内在属性。


 
图三、会议场景

 

       本次论坛历时两天,共设七场主题报告及评议。第一场报告的主题是“读图与图像文学化”。李凇教授的论文《题跋:读图的的分歧——从元代赵孟頫与清代乾隆的题跋看解读唐代韩滉<五牛图>的立场》,通过解读《五牛图》画面以及赵孟頫和乾隆的题跋,联系历史文献资料并结合近几年发现的韩休墓,在《五牛图》和出土材料之间找到内在的关联,由此对图像解读的历史进行了学术史的多层梳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粟裕副研究员的论文《<安重荣出行图>研究——一位五代粟特将领的“神化”》,认为《安重荣出行图》展现了入华粟特人融入中华民族进程中的一个片段,其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同时,逐步吸收汉地文化,用汉地的佛教图像讲述了一位粟特将军的故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沈亚丹教授《南宋江湖派诗人的自我认知与梅花面具——以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为考察中心》一文指出,《梅花喜神谱》产生于南宋后期这一特定时代背景,是江湖派诗人特定生存状况和自我意识的图像化呈现。合肥师范学院袁晓薇教授在其文《明清仕女画的诗意生成——兼论图像文学化的实现路径》中认为,明清仕女画的诗意首先缘于仕女画与闺怨诗在创作机制上的互通借鉴,同时与画家的文人身份密切相关,更取决于观者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场报告的主题是“语图符号与言绘图述”。南京大学文学院包兆会副教授在文章《论语图符号学视野中<庄子>的“身体启示》中认为,《庄子》中的身体“图示”主要表现为三种:即气化的身体、畸形的身体以及艺术活动中表现性和表演性的身体。广州大学文学院龙其林教授的论文《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中的图像史料问题及原因探讨》指出,图像史料引入中国文学研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图像史料的穿越化与过度消费;文学地理学科背景与生命体验的匮乏;田野意识的欠缺与专业精神的贫乏,因此需要研究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自觉的生命意识和专业的工匠精神,中国文学图像史料研究才能走向深入。华南农业大学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侯金萍副教授《图像文学的族裔叙事——以<鼠族>和<越南美国>为例》一文指出,阿尔特·斯皮格尔曼的《鼠族》和陈家宝的《越南美国》利用图像叙事进行族裔再现,超越了单一文字叙事的局限,极具创造性和实验性,堪称图像文学中族裔叙事的经典。贵州民族大学鲍远福副教授的论文《“言绘”和“图述”的耦合与离析——网路文学的影视改编问题新论》指出,网络文学的“言绘”特征通过“图述”手段而影视化,不仅是推动新媒体时代“跨媒介叙事”的内驱力,也是契合新时代文艺创造审美需求的有益尝试。
       第三场报告的主题是“域外文学与图像描写”。山东大学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穆宝清副教授的论文《徽志与莎士比亚戏剧》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手法和思路、戏剧场景与徽志文学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对应之处和相似之处,莎士比亚可以被称为一个“徽志作家”。南京艺术学院李森副教授的论文《中西语境中的散点透视问题及其影响》指出,散点透视、动力透视不过是对中西绘画史中两类截然不同的绘画比较后的直观差异的总结,并不是历史性和学理性的梳理综合。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刘洪波副教授的论文《普希金自画像的文学意义》提出,由普希金的自画像可以探知其没有诉诸文字而是留在画作里的思想、形象、情感,他的画因此具有了独特的文学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刘云飞《试论形式分析对于图像学研究的意义——以潘诺夫斯基与沃尔夫林为中心》一文,围绕潘诺夫斯基对沃尔夫林直接评述、受沃尔夫林影响构建的概念体系以及图像学分析实例,详细分析潘诺夫斯基对沃尔夫林思想的批判和吸收,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形式分析与图像学方法的交互关系。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程小牧老师的论文《<人生拼图版>的图像与小说空间塑形》,通过讨论法国二十世纪小说家佩雷克《人生拼图版》叙事过程中图像的作用,进而探讨图像与视觉艺术对于小说叙事的塑形。
       第四场报告的主题是“东方文学与图像流变”。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琴知雅副教授的论文《朝鲜时代<三纲行实图>“孝子图”的形态与叙事功能研究》,通过分析《三纲行实图》“孝子图”的形态特征及构图原理,阐明其所体现的图像叙事功能及意义。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陈岗龙教授的《蒙古国歌剧<三座山>中国两版连环画的比较研究》一文,结合《三座山》歌剧原著、中译本、戏剧剧本、京剧舞美设计,对1953年和1958年两版《三座山》连环画进行图像学的考查。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讲师张哲在《“三十三天降下”佛传图像及其对应文本研究》一文中,通过考察“三十三天降下”佛传图像的内容、流传与分布情况及其与文本的对应及重要功能,探讨了图像所折射的信仰体系。陈明教授《再论古代欧亚“三条鱼的故事”的图像流变与文本关系》一文透过梳理“三条鱼的故事”的文图源流与文图关系的变化,展示古代印度文学与宗教对外传播的复杂性,为理解古代欧亚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有效的实证事例。
       第五场报告的主题是“东方写本与细密画插图”。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穆宏燕教授的《中国造纸术促进伊斯兰书籍装饰艺术的兴起》一文指出,在阿拔斯王朝时期,书籍装饰艺术的兴起和以细密画插图为标志的伊斯兰绘画艺术的出现,具有多种内因和外因,而各种内外因中,正是中国造纸术的传入成就了伊斯兰书籍装饰和绘画艺术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贾斐的论文《波斯细密画中的苏非神爱——以15世纪内扎米<蕾莉与马杰农>为例》,通过分析《蕾莉与马杰农》中“马杰农流浪荒野”、“部落之战”和“恋人双双昏厥”等重要主题插图的构图、色彩和其他绘画元素,讨论波斯细密画如何呈现文本故事及其中的苏非隐喻。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南亚学系助理教授王靖的《论印度梅瓦尔画派所制<苏尔诗海>“黑天诛妖”诗歌插图的“语——图”互文性》一文,从构图模式、人物表现、空间设计和图文配比四个方面考查18世纪早期梅瓦尔画派所制《苏尔诗海》的“黑天诛妖”诗歌插图的表现特色,进而探讨诗歌插图手稿中“语象”与“图像”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六场报告的主题是“小说平话与图像版刻”。杨剑龙教授《论赵延年的<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一文指出,赵延年被誉为中国版画界的一座高峰,他的《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李彦锋副教授的论文《元代新刊全相平话五种‘相’之考析》认为,元代新刊全相平话五种之图像尤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在这些图像中可以看到舞台表演的造型元素,也可以看到插图绘画的表现性因素。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赵敬鹏副教授在《弱化的讽刺与缺席的儒家仪式——海左书局<全图儒林外史>小说与插图关系新论》一文中指出,海左书局《全图儒林外史》插图与小说在叙事层面并不能简单划等号,弱化小说的讽刺效果与缺席泰伯礼,可谓插图接受《儒林外史》所付出的代价,在通俗化接受文人题材小说的过程中,海左书局践行了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
       第七场报告的主题是“民间故事与图像交流”。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南亚学系博士生周佳的论文《多元宗教语境中的”树中人“形象源流探析——来自故事与图画的两条线索》,结合民间故事文学插图,追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典籍中“树中人”故事的记载,并对其形象演变进行梳理,进而探讨“树中人”形象的原型及其传入南亚次大陆的可能途径。伊朗德黑兰大学人文学院伊朗学系硕士生阳融寒《元青花与中伊文化交流》一文,通过分析对比伊朗伊儿汗时期代表性插图本中出现的青花图案,认为元朝画局的图样与伊儿汗细密画画家们的蓝本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必威官方网站,必威biwei(中国)南亚学系硕士生李玲莉的论文《初探<五卷书>重回印度过程中的文本与图像》,初步研究了《五卷书》重回印度过程中的文本源流及相应的图像变化,这些差异鲜活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建筑风格、服装样式、本土特色的动植物等,这些因素为了解古代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社会及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提供了切入点。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的《中国古代舆图与绘画的区别与联系》一文,从“图、画同源”、“绘画与舆图分道扬镳”和“图中有画,画中有图”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舆图与绘画的区别及其联系。

 

 
图四、与会学者合影

 

       为期两天的北京大学第三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落下帷幕,与会学者就上述七个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论坛作为一个跨校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不仅为文学图像研究者提供了交流与探讨的机会,同时有助于“文学与图像”领域研究观念、研究理论的更新与研究成果的壮大,进一步推动文学图像学的学科建设。

(图:史阳;文:王乐乐)